汉武帝新传第 11 部分
类历史
最早利用生
武器
行的战争,起源于汉武帝
期的汉匈之战,是匈
所 最早使用。对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祸害。此事件关系西汉
期,以至两汉魏晋数百年历史,影响至为
远。但迄今从未被史家所论及,兹综括史料,简述如
。
记邮件找地址: dz@CEDUWX.COM
1
在编制《汉武帝年表》时曾注意到,征和四年汉武帝著名的“
台诏”中说:几年
匈
将战马
缚
放到
城之
,对汉军说:“秦
(按此即西语china即“秦
”之称的起源),(希腊
科斯
士《世界基督
诸国风土记》:希腊称中国为秦尼策国(Tlinitza),又称秦尼斯坦(Tzmista)。
安《
秦景
流行中国碑》之叙利亚文称中国为秦尼斯坦(Tzinsthan)。数名皆同
语源,由海
传播至西方者。(见《中西
通史料汇编53—54页)此即英文chinese秦尼斯之语源。)
们
马,
们战马。”而所
缚的这些战马,是被胡巫施
法术的马匹。所谓法术,当时称为“诅”或“蛊”。实际就是染
草原所特有、汉地所没有的病毒的带疫马匹。汉
将此马引入关
,遂致
染病。
在武帝时代汉匈战争之期,由于汉军
烈,“匈
闻汉军
,使巫埋羊牛,于汉军所
诸
及
源
,以阻(诅)汉军。”
埋牛羊如何能阻挡汉军呢?原
这些羊牛也是被胡巫“诅”
的,汉军触及或食用或饮用
设置牛羊尸
的
源,就会
染疾疫,使军队丧失战斗
。显然,这些牛羊是被胡巫作
特殊毒化
理的“生化武器。”这是
类历史
见诸记载的第
代生化武器。(
述资料参看何新《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第428页。)这种生化战的
果,《史记》、《汉书》未作详述。但《通鉴》记东汉桓帝延熹五年
三月,皇甫规伐羌之战,“军中
疫,
者十之三四。”可知流行疫病对当时军队战斗
影响之
。
汉武帝时代的名将霍去病,远征匈归
,年仅二十四岁就病
了。使
早夭致
的病因在历史
始终是
个谜。但是《汉书》本传记:
“骠骑将军登临瀚海,取食于敌,卓行殊远而粮绝。”
的部队
带粮草,完全依靠掠食匈
牛羊,则在胡巫施术
,部属必多染疾疫。这位年
将领
向
魄壮健,剽勇
。远征归
,突患
病而夭折。现在看
,很可能与匈
的“生
战”有关。
2
汉武帝期,国中已数起
疫。由于当时
认为,
自匈
的胡巫及其诅咒是瘟疫的起源,因此引起武帝对胡巫的警惕。天汉二年秋,
诏“止
胡巫祠
中者,
搜(捕)。”武帝多次派
专使钦差“直旨绣
使者”纠察胡巫。这也是引发
“巫蛊之祸”的
源。
巫蛊之祸,是发生于汉武帝晚年次严重的宫廷
,其直接目标是搜寻和打
致
病蛊的胡巫。但由于扩
化,株连甚多,引发了
烈的宫廷政争,这场
最终导致武帝心
的
子、储君卫太子刘据之
难。如果究其原因,可以认为这也是由于匈
搞生
战所间接引发的
次重
政治事
。(此事请参看本书《论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
》。)
3
匈(胡巫)通
疫马和疫畜所施放的瘟疫,当时
称为“伤寒”。这种“伤寒”有两个病征,
是因发
热而苦寒,《黄帝
经》热病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是患者
有斑瘀(所以称为“伤”),
亡率很
。(所谓“瘟疫”,即瘟病,瘟也是发热的意思。)
由于缺乏有效抗疫手段,自武帝期开始,从西汉中期直到三国、魏晋的二百余年间,这种流行恶疫呈10—20年的周期反复发作,频频
已,
延
断。在政治、经济、宗
、文化以及医学
,均对中国历史发生了极其
远的影响和
化。东汉末名医张仲景总结治疗疫病经验写成名著《伤寒论》,就是从中医学
对两汉时期流行瘟疫的治疗方法的
部总结
著作。
西汉期,由王莽改制及赤眉、
林起义引爆的社会
,原因除当时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外,与
疫的流行也有关系。总
说,当社会的
升期,
疫
致影响社会安定。但在社会危机时期,
疫往往成为社会
的导因。至东汉
期,疫
再度频繁发作。
特别是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国中屡发“疫”。延熹五年瘟疫对军事的影响已见
述。延熹七年襄楷
疏警告皇帝称:当
“天象异,地
妖,
疾疫,”可能会引发社会
。这
预言
到二十年就应验了。桓帝
,灵帝时代
疫又于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五次爆发流行。
其中以灵帝光和五年
(公元182)的
疫最为
烈。次年即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张氏三兄
(张角、张
、张梁)趁民间
疫流行,“以妖术
授,立‘太平
’,咒符
以为
疗病,民众神信之。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其徒
诡称“苍天已
,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
吉”,起事焚烧官府,劫掠州邑,旬月之间,天
响应。这就是著名的“黄巾起义。”
4
由黄巾起义,中经三国分裂,直到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重新统中国为止,战
分裂
延持续八十余年。而在这期间,瘟疫仍然反复发作
已。
东汉末名医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悲沉地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经年以 ,犹未十年,其
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意谓“
的家族
多,二百余
,自建安元年以
到十年,
去了三分之二,其中十分之七是
于伤寒。”)
战与疾疫,导致这
时期中国
锐减。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统计全国
五千六百五十万。仅八十年
,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统计,全国
仅有
千六百余万,锐减去四分之三)。毛泽东曾注意到汉末三国时期中国
的锐减
况,云“原子弹
如刘关张的
刀
矛厉害”。其实,导致这
时代中国
锐减的更重
原因并
仅是战争,而是饥荒和瘟疫。
5
被当时称为“伤寒”的这种流行瘟疫究竟是什么疫病,这
点
去史家无所论及。但从有关史料看,这种疫病发病急
,致
率很
。病的主
特征是
热致
,气绝而
。
些患者
有血斑瘀块。(故称为“伤/疡”。)
据史料所记述的疫
特点:(1)由
(马牛羊等)作为病毒宿主传播,(2)起病急
,
热,(3)患者
有
血瘀点,(4)
强烈传染
;似可以推断当时流行的这种“伤寒”可能是两种与啮齿类
有关的烈
传染病。
是鼠疫,二是流行
血热。笔者窃以为当时东北中国流行的主
是
者,但此病基本未
江。盖
江阻隔了老鼠也。
流行血热(EHF)又称病毒
血热,是
组由
虫媒病毒(特别是鼠类)引起的传染病。以
热、
血(
有
血斑点)和休克为主
临
特征,病
率相当
(40%—50%)。(“
血热由汉
(滩)病毒引起,所致疾病称为汉滩病毒肺综
症,英文
写为HPS。”)
现代医学认为血热的宿主
和传染源,主
是小型啮齿
(包括家鼠、田鼠、仓鼠)。但临
已查
30种以
可自然携带本病毒,除啮齿
外,
些家畜也携带EHFV,包括马、家猫、家兔、
、猪等,证明有多宿主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为病毒载
的宿主
本
染疫
,却很少发病,而只是通
接触将瘟疫传给
类。
们可以设想,匈
将马匹和牛羊尸
染致患病者的排泄或分泌
(即“诅”、“蛊”)
,将
或
尸
施放给汉军。汉军染病
,其排泄
又通
老鼠及家畜向
地反复传播。由此即引发了自公元1世纪至4世纪
数百年间在中原地区反复发作的“伤寒”瘟疫。
6
疫疾的流行引起东汉末民间与王室贵族中佛
的盛行。实际
,在中国早期
和佛
最初流行时,都是作为
种医
和
生
而被信仰的。
本起于战国
期东齐海滨方术士的民间信仰。(陈寅恪观点。)西汉时期与黄老哲学及导引
纳养生方术相结
,仅流行于贵族中。汉武帝尊儒而贬黜黄老,黄老之术降入民间。在东汉
期,由于“伤寒”疾疫的流行,有方士于吉、张陵、左慈、张鲁等以符
方术为
治病,传布“太平清领书(《太平经》),使其逐步发展为
。与黄巾的“太平
”
样,其在民间的流传与当时瘟疫
流行的背景有直接关系。
浮屠(佛)于战国末已传入中土,但其立
并开始流行于
层
英中,或始于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远北匈
,可匈
祭天所获休屠王祭天金
,有
认为是金佛象。带到
安
,武帝诏于甘泉宫中为立祠(敦煌莫
第323窟有此事绘画)。
汉明帝时期。东汉
期,
英贵族中(当时称为耆旧俊彦)已流行崇信佛
。当时
认为,“此
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
去奢。”也是
种养生之
。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致楚王英诏书:
“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佛陀)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
洁斋即洁静素守斋,是
种养生保健之
。在东汉末桓灵时代的疾疫流行时期,汉桓帝亦于宫中设立黄老浮屠之祠。“自永平以
,臣民已多有习浮屠术者,至桓帝,方笃好之,常躬自祷祠,由是其法渐盛。”
们应注意到,早期佛
的传入,
仅包涵着经、
、学、法的传入,也包涵着古印度医学和医术的传入(汤用彤曾论之)。桓帝时在洛阳传佛的西域
僧安世
,既是
代佛学
师,也是
位医术
超的名医,所以信徒众多。
7
三国割据时的建安正始时代,疾疫仍多次流行,仅平民,当时的名士贵族,多夭折短寿。例如所谓建安七子、正始七贤(即竹林七贤),以及
时名士王弼、何晏诸辈,多数
于壮年(四十岁左右)。善养生的阮籍,也仅活了五十余岁。贵族
英如此,平民之命夭可知。当时
多数
于瘟疫。所以魏文帝曹丕《答吴质书》中曾悲叹说:
“昔年疾疫,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
时俱逝,
可言
?
谓百年已分,
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
,言之伤心。”
裴松之也说:“自中原酷,至于建安,数十年间生民殆
。比至小康,皆百
之余耳。”
战兵灾加
瘟疫疾病,使建安正始时代成为
个
彩
暗悲怆的时代。
难怪建安正始文士之诗作常以“七哀”为题,作悲苦之音,充萧杀之气。如阮籍的”
七哀”:
“丁年难再遇,富贵重
。良时忽
,
为土灰。冥冥九泉室,漫漫
夜台。
气
索,
糜所能。嘉肴设
御,旨酒盈觞杯。
圹望故乡,但见蒿与莱。”“浩浩
河
,九折东北流。
临河累太息,五
怀伤忧。”
王粲“七哀”亦哀叹曰:
“门无所见,
骨蔽平原。
南登灞陵岸,同首望
安,悟彼林
泉,喟然伤心肝。”
由此引致中国哲学及文化主题,由两汉时代本以经学政治理为主题的讨论,转
到魏晋时代关注存在意义和生命真伪的问题讨论,导致清谈和玄学的
起。
晋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四民踏百草,又有年百草之戈。丈以为,悬门户
,以禳毒气。”
艾蒿和菖蒲有明显的医药作用。艾,俗称艾蒿,家艾,散发种清黍的气味,是
味中药。南朝陶宏景《名医别录》载:“艾,主灸百病”叶入药,
温味苦,有和营血、暖子宫、祛寒
的功能。艾叶油有明显的平
、镇咳、祛痰及消炎作用,叶加工如绒,称“艾绒”,为灸法治病的燃料。另外“
艾”复制成艾片,中医学
用于芳
开窍药;也可用作杀菌、防腐、
奋剂。
菖蒲,生于边,又名“剑
草”、“
菖”俗称蒲草。《本草纲目》说,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曰:菖蒲,有
气,是提取芳
油的原料。它也是
味中药,
有开窍、行气止
、祛风
的功能,也可作芳
健胃剂。用菖蒲浸制的药酒,传说饮
可避瘟气,延年益寿。《荆梦岁时记》:“端午以菖蒲
雨九节者,泛酒以避瘟气。”宋代欧阳修在《端午贴子词》中写
:“共存菖蒲酒,君王寿万
。”在民间常将菖蒲叶与艾叶结成束,或烧以
序,以熏蚊虫。
8
“清谈”词,源之于曹丕诗:“所
何笃,步趾
。清谈同
夕,
眄叙忧勤。”
清谈谈玄之风始于曹丕的提倡:“太子丕宴会,众宾百数十。太子建议曰:君
各有笃疾,如药
,可救
,当救君
?
?众
纷纭,或
或君。(可以注意到此也与疾病的救治有关。)
1.汉武帝新传 (古代传统武侠)
[6292人喜欢]2.判官录 (古代架空小说)
[4287人喜欢]3.菩提往生劫 (古代修真武侠)
[7803人喜欢]4.巫师自远方来 (现代法师小说)
[1639人喜欢]5.大乾巡夜人 (古代扮猪吃虎)
[9494人喜欢]6.灵鼎山人传 (现代都市小说)
[8492人喜欢]7.电竞不努利只好嫁影帝 (现代明星小说)
[4657人喜欢]8.末座的秋生者 (现代丧尸小说)
[8040人喜欢]9.诸天大涸一
[9576人喜欢]10.岽铭录 (古代公主小说)
[2881人喜欢]11.牧场物语[圣斗士同人-哈迪斯/米罗] (现代同人小说)
[9392人喜欢]12.剑到通神
[5631人喜欢]13.上神,我是你老巩(现代异世大陆)
[8918人喜欢]14.盖世狂兵 (现代都市小说)
[9249人喜欢]15.君保修仙传 (现代武侠小说)
[3399人喜欢]16.传承之遗世文明 (现代英雄无敌)
[9955人喜欢]17.功夫皇帝逍遥游(功夫皇帝燕福星)(全) (古代高辣小说)
[4974人喜欢]18.清客 (古代科幻小说)
[6545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