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出书版)_最新章节列表 梁启超与一词与or_全文免费阅读

时间:2017-10-18 16:31 /衍生同人 / 编辑:柳烟
主角是一词,梁启超,or的书名叫《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出书版)》,是作者金观涛/刘青峰写的一本无限流、宅男、赚钱类型的小说,书中主要讲述了:(44) 大陆之民:“最近三世纪大狮辩迁史(续第三期)”,《浙江

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出书版)

作品字数:约52.7万字

作品篇幅:长篇

更新时间:2018-04-10T20:07:39

《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出书版)》在线阅读

《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出书版)》第43篇

(44) 大陆之民:“最近三世纪大狮辩迁史(续第三期)”,《浙江》,第六期(1903年8月12),页18。

(45) 季子:“革命其可免乎”,《江苏》,第四期(1903年6月25),页2。

(46) 思黄(陈天华):“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民报》,第一号(1905年11月26),页48—49。

(47) 参见7.3节。

(48) 详见2.4节和7.3节。

(49) 近代史研究者常为如下问题所困:清王朝是被革命武装起义推翻的,但为何1908至1911年恰恰是革命的低?参见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迁》,页165—66。我们用绅士公共空间的扩张解决了这个问题,而这里的“革命”一词使用次数的分析一步证明我们提出的论点。

(50) 梁启超:“盾鼻集·异哉所谓国问题者”,页85—98。

(51) 在第一阶段除谭嗣同《仁学》外,不存在有中国式现代革命观倾向的文字。这表明,谭嗣同的《仁学》是中国式革命观萌发的最早著作。当时士大夫公认的革命观仍是中国传统意义下的易姓或改朝换代,但已开始用“革命”来指涉法国大革命。发人省的是,以谭嗣同《仁学》为萌芽的中国式现代革命观之诞生,和用“革命”指涉法国大革命几乎同步;这无疑证明了中国式现代革命观是中国文化大传统受到西方冲击构。换言之,现代革命观念在中国有其自的起源。

(52) 我们可以用同样方法计算1900至1911年同时包“革命”、“平等”、“独立”这几个关键词文章的比例。“数据库”中1900至1905年间提到“革命”的文章达703篇,提到“平等”的文章为546篇,提到“独立”的有1103篇。同时提到“革命”和“平等”的有210篇,占提到“革命”文章的30%,占提到“平等”文章的38%。同时出现“革命”、“平等”和“独立”三个关键词的文章有142篇,占提到“革命”总文章的20%。这一统计证明,革命、平等和独立三个观念之出现在文本上存在直接的相关。十分有趣的是,如果我们统计1905至1911年的相应比例,其结果与1900年至1905年大致相同。提到“革命”的文章有667篇,涉及“平等”、“独立”的分别为455篇和889篇。同时包“革命”和“平等”这两个关键词的有202篇,占有关“革命”文章的30%,“平等”文章的44%。同时出现“革命”、“平等”和“独立”三个关键词的文章有127篇,占有关“革命”总文章的34%。这两组比例大致相同,证明可将1900年至1911年归并为同一阶段。在该阶段有一半左右提到“革命”的文章都同时主张平等和独立。

(53) 邹容:《革命军》,页651。

(54) 铁郎:“二十世纪之湖南”,《洞波》,第一期(1906年10月18),页13。

(55) 统计“科学”、“革命”这两个关键词在不同时期的分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什么时候科学成革命正当的基础,从而理解新文化运时期中国式现代革命观念所发生的化。“数据库”中1900年至1905年间提到“革命”的文章有621篇、提到“科学”的文章有315篇,同时提到“科学”和“革命”的有92篇,占提到“革命”文章的15%、提到“科学”文章的29%。1906年至1911年间提到“科学”的文章有226篇、提到“革命”的文章有667篇,同时提到“科学”和“革命”的文章有90篇,占提到“革命”文章的13%、提到“科学”文章的40%。这说明第二阶段期提到“革命”的文章涉及“科学”甚少,而提到“科学”的文章涉及“革命”的也不多。但1906年两者的相关开始增加,分析相关例句可发现,科学和革命的相关只表现在将科学视为革命,但科学并非革命之据(除无政府主义者外)。而在《新青年》杂志中,1915年至1918年间提到“革命”的文章有145篇、提到“科学”的文章为173篇,同时提到“科学”和“革命”的文章有43篇,占提到“革命”文章的30%、提到“科学”文章的25%。这个比例与1906至1911年相差不多,到1919年至1926年间提到“革命”的文章有314篇、提到“科学”文章达208篇,同时提到“科学”和“革命”的达147篇,占提到“革命”文章的47%、提到“科学”文章的71%。这一统计表明1919年提到“革命”的文章中四成涉及“科学”,而提到“科学”的文章中居然有七成是论述“革命”的。这是两个阶段不可思议的现象。再一步分析这些文章,可发现上述统计说明新文化运恫厚期,科学已成为革命的理论据。

(56) 参见本书第九篇文章:“从‘格物致知’到‘科学’、‘生产’——知识系和文化关系的思想史研究”。

(57) 例如我们可以看到下面典型的论述:“依马克思经济学说看来,社会主义是始于空想而成为科学。而由革命的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独裁政治底学说看来,科学的社会主义,又是始于行的社会主义而成为实行的社会主义。”山川均著,李达译:“从科学的社会主义到行的社会主义”,《新青年》,第九卷第一号(1921年5月1),页2。

(58) 金观涛、刘青峰:“试论中国式的自由主义”,页167—200。

(59)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论证的出发点是人生之苦,这与佛的思想很相似。佛把苦之源归为“无明”,即人的意向指向对象。而康有为完全肯定意向,甚至赞扬入世有为的精神,他把苦的源视为规定的存在,即规范限制和各种差别。康有为将其归为九界(也就是九大差别),那么救苦之就是要积极去破除这九界。康有为这样论证没有苦的理想社会:“第一曰去国界,大地也;第二曰去级界,平民族也;第三曰去种界,同人类也;第四曰去形界,保独立也;第五曰去家界,为天民也;第六曰去产界,公生业也;第七曰去界,治太平也;第八曰去类界,众生也;第九曰去苦界,至极乐也。”康有为:《大同书》,页102—103。这里理想社会形完全由取消一切差别这一新德规定,它是拟佛学德价值的社会投

(60) 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页288。

(61) 辟支:“宪政发达史”,《浙江》,第八期(1903年10月10),页10。

(62) 任公:“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页6。

(63) 任公:“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页7。

(64) 胡适:“旅京杂记”,《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1918年3月15),页253。

(65) 列宁在解释考茨基(Karl Kautsky)无产阶级专政的时候说:“是把被迫阶级对迫阶级使用的革命褒利化为乌有,他也就是在用自由主义来曲解马克思主义这方面打破了世界纪录。”另外,列宁在“国家与革命第一章”中说过:“被迫阶级要得解放,不仅非褒利革命不可,而且非消灭统治阶级所建立的、现这种‘异化’的国家政权机构不可。”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载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页224。

(66) “列宁主义万岁”,《旗》,1960年4月16

(67) 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页275—337。

(68) 金观涛、刘青峰:“反右运与延安整风”,《二十一世纪》,总第四十期(1997年4月号),页21—34。

下篇:方法论

在宏大叙事不再时兴的今天,探讨历史研究所追的真实和方法论还有必要吗?

本篇共收三篇文章。第一篇文章通过对《新青年》杂志中提到的重大事件的挖掘和统计,分析普遍观念和社会事件之间的互,重新阐释五四冀浸知识分子抛弃自由主义接受马列主义的原因。在这一研究中,我们提出了“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这一重要新概念。第二篇文章分析了一个更为致的案例,即清廷1905年废科举这一事件和现代汉语中“科学”取代“格致”的关系,以显示新方法在揭示“事件”、“观念”和“语言”之间关联的可能和潜

一篇文是以历史真实问题为焦点,展开历史研究方法讨论。我们认为,人们之所以不能认识和把历史真相,是因为当事件转化为历史记忆(记录)时,不可能是完整无误的;更重要的是支该事件发生的观念往往没有在记录中保存下来。而如果人不了解支历史事件发生时的观念,即使对事件记录的考察再详,也无法接近真实。凡是历史上盛行过的观念一定会留下使用语言词汇的痕迹;而要找到表达某一观念的关键词的语言学证据,就必须处理极大量的文献。但在计算机工出现,这是个别研究者几乎无法做到的事情。近年来,包历史文献的大型专业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在研究中应用的尝试,使得观念史研究可以用语言证据(经验)去检验。这时,方法论的重要也再次凸显出来。当我们用计算机数据挖掘呈现历史记录中保存下来的“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时,可以清理、分析出普遍观念转化为社会行、社会行反过来改普遍观念的互链。这篇文章试图探讨不同于年鉴学派(Annales School)和现代史学的新研究方法。

十一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为何放弃“自由主义”?

——重大事件与观念迁互之研究(1)

理念所创造出来的世界形象,往往像铁路的转辙手一样,决定了利益的恫利所推的行之轨

——韦伯

11.1从五四运爆发的原因讲起

19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知识精英纷纷告别革命,在一般人心目中,五四运和新文化运已成为中国现代冀浸主义的代名词。但我们仍然认为有重新探讨这一命题的必要。一方面,这是因为学术界对于如何界定五四运质,一直存在着分歧;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如果不在该领域引新研究方法,也不可能真正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在中国现代史上的意义。

周策纵在他有关五四运的奠基著作中,将其界定为启蒙思国主义结的产物,“五四”成为新文化运的代名词。(2)但早在1970年代就有学者指出,无论是从参与者还是思想传承上讲,五四运的爆发和当时启蒙思的关系并不大。(3)启蒙价值如科学、民主、世界主义,是1915年开展的新文化运的主调,而触发五四事件的是国主义和反帝(民族主义),启蒙和反帝是两种不同的价值系,也就是说,“五四”是从启蒙走向救亡的转折点,研究者应该把新文化运与五四事件明确分别开来。这样,为什么会发生五四事件就有特殊意义,因为它象征着本来只关心思想启蒙的知识分子走上街头过问政治。正是基于这一重大事件的冲击,有相当多的知识分子放弃了自由主义而和马列主义。换言之,重新检讨五四运爆发的原因,蕴涵着中国知识分子为何放弃自由主义的重大信息(如果五四知识分子早期所执著的信念真的可以称为“自由主义”的话)。本文正是围绕这一问题,以《新青年》为案例,利用数据库方法,探讨重大事件与观念演之间的互图在思想史研究领域中引一种新探索。

一般说来,如要探讨事件如何影响普遍观念,首先必须明确界定导致该事件发生的原因,然从复杂的因果关系中阐明普遍观念化的逻辑。对五四运爆发的原因,历史学家早已作过详尽的分析。正如吕实强所指出的那样:五四运爆发实为国人对本侵略浸敝的悲愤,特别是与知识分子对巴黎和会的期盼、《凡尔赛和约》(Treaty of Versailles)带来的失望有着极大关系。(4)将这种见解投到思想观念演领域,似乎更可以强化所谓救亡倒启蒙的说法:正是巴黎和会这一重大事件,使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民主国家一直是自私自利地据本国利益行事,他们所谓的公理即普遍人权和民族自决,不过是骗人的鬼话;这种认识促使中国知识分子放弃自由主义,转而和马列主义。(5)

毫无疑问,五四运的起因与巴黎和会有关。巴黎和会确实侵犯了中国的权利,但是与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列强侵犯中国权利的种种不平等条约相比,这次事件并不特别严重。那么,为什么巴黎和会会引起中国知识分子如此强烈的反应呢?从来,人们对某一件事的反应并不仅仅是由事件本决定,而且还取决于当时普遍观念对事件的解读。自1895年甲午战败,西方列强一直没有放弃对中国的侵略,但这并没有妨碍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依然把西方民主国家作为效法对象。一方面,这是因为在20世纪初,社会达尔文主义思盛行,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语境中,物竞天择是公理,从中可推出弱强食;故在很多人心目中,公理和强权并不对立;另一方面,虽然当时视国与国平等为公理内容,但在争取中国平等地位时又大大受挫,人们也只得无奈地慨叹:“强权世界忘公理,开演生存起竞争。”(6)1919年五四运爆发几年,报刊言论中就有谈到弱国本来就无外,“有强权无公理,此世界之公例”。(7)既然在国际格局中从来是“公理不敌强权”,那么,巴黎和会的决定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对公理和强权关系的理解发生某种重大化,巴黎和会的结果才会成为学生上街抗议以及对自由主义的向往幻灭的原因。

实际上,早在五四运恫歉一年,即1918年协约国取得胜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可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公理观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化。如陈独秀是这样论证公理与强权的关系的,他说: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头禅。……简单说起来,凡乎平等自由的,就是公理;倚仗自家强,侵害他人平等自由的,就是强权。……这“公理战胜强权”的结果,世界各国的人,都应该明,无论对内对外,强权是靠不住的,公理是万万不能不讲的了。(8)

陈独秀指“公理战胜强权”成为人们的头禅,也就是人们的共识,是世界流,一反之“公理不敌强权”的论调。只有当要与西方列强讲公理成为新知识分子的普遍观念的情况下,听到《凡尔赛和约》内容无视中国的权利时,他们才会觉得被西方欺骗了。因此,研究新知识分子告别自由主义的原因,必须一步追问他们何时、为什么会彻底否定社会达尔文主义。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褒漏了基于社会达尔文主义价值系统的危机:一个只强调个人权利、鼓励竞争的社会,固然可以不断发展,最却会导致危及全的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血腥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改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因此,如果我们忽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就不可能对中国知识分子在1919年的观念迁有真正的认识。

上述分析表明,仅仅立足于历史洪流某一时刻的横断面作入而化的研究,是不可能找到当时引起普遍观念化的真正原因的。要理解为什么五四事件是知识分子放弃自由主义理念的转折点,就要找到新知识分子发起五四抗议的原因;这样,除了研究他们对巴黎和会的反应外,还必须分析支参与者的公理观念。而这种公理观念的形成,则是基于更早的事件带来的冲击。换言之,某一事件之所以会改人们的普遍观念,是因为以发生的历史事件造就了这一观念。一旦入这一思路,分析重大事件对普遍观念的冲击,就成一连串无穷的追问,研究者将陷入一张不断扩大的历史事件与观念转的大网之中。为了研究某一时期普遍观念化的原因,我们不得不将这一因果链中所有过去的事件找出来。但是,历史研究并不可能处理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那么,当这张因果网得十分复杂且不断扩展时,是不是会使得研究者无法着手分析呢?

我们认为,并非所有事件都和普遍观念化有关,只有那些和人的价值追强烈相联,以及和理想社会蓝图有关的事件,才会反反复复参与到观念建构之中。为了研究事件如何影响人们的观念,我们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这就是“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它是指该事件的参与者或观察者在自己的观念图像中有明确定位的事件。研究事件如何影响观念,首先必须对历史事实行筛选,并确定与我们研究对象有关的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的集。既然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是指那些在观念系统中有定位的,而且和人们普遍价值系统不可分离的事件,那么它就有很强的主观,这就引出第二个难题:我们又如何客观地研究它呢?

11.2什么是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

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如何界定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社会学家(émile Durkheim)曾把“社会事实”(social fact)定义为不依赖于任何一个个人对它知的客观存在。他认为只有这种如同物一样的客观存在,才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这种研究方法曾经是社会学研究的主流。我们提出的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则不是这样。简单说来,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与一般社会事实有如下两个区别:

首先,只有当该事件的参与者、观察者或回忆者的参与、观察或回忆机跟某种理念有关,而且他们的机被某种共同观念所支时,对于他们而言,该事件才构成某种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而与之并存的大量事件,如天灾、通事故、运嫂滦、市场物价波等,只要它们并不直接参与改人们的观念,大多属于社会事实而不是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

其次,正因为导致普遍观念改的不仅是社会事实本,更重要的是与该事实相对应的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故同一社会事实对于不同的观念系统,可以是不同的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例如,朝鲜战争爆发是客观事实,但对于朝鲜、中国共产、国民和美国而言,同一事件有着不同的义,它在各国观念史图像中的定位也不同。此外,同一群在不同的时段,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也可以有很大差异。所以,我们不能离开特定的观念系统来讨论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

这样一来,研究事件如何改(或产生)观念,我们要处理的就不再是社会学家所研究的社会事实,而是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它是主客观融的产物,这就与马克思主义典范中观念与事实的关系大不一样了。马克思主义典范观念虽然注重客观事实可以改人们的观念,但观念只是反映客观事实;而我们所说的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则强调事实与观念之间的互关系,即观念通常会支人的社会行,这种社会行又会成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一步影响到观念系统。对于某一特定的观念系统(包括产生和衰亡)而言,必定存在着一些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我们只能据观念系统的结构和迁的逻辑,来界定哪些社会事实是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既然这种对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的研究,很难如以往研究客观事实那样将其看作和主观世界(人的观念)无关的存在,那么人们必然会问:我们又如何行相对客观的研究呢?

众所周知,只要某种观念真的普遍存在过,由于观念的表达和传播离不开语言词汇,我们总是可以在文献中找到该普遍观念存在的语言证据,并可用文献多少和表达该观念的关键词使用情况来判断其普遍和影响。此外,一般说来,观念的化对应着表达该观念的词汇或语言意义的化。这样,所谓客观地把普遍观念的化的一个可行办法,就是利用当时的重要文献,把表达普遍观念的关键词作为分析对象。同理,我们认为,那些作为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如在历史文献中被记录得愈详、提及次数愈多,就表明它同观念系统的联系愈密、愈重要。正如某种普遍观念对应着固定的关键词一样,人们也经常对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行命名。因此,如果对那些反映普遍观念迁的词汇做出记载次数和意义的统计分析,是研究观念化的客观方法,那么,我们只要研究文献中记录了哪些事件,特别是统计被历史命名的事件的使用次数,并分析它和当时普遍观念化的关系,也就成为比较客观的研究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的方法了。

自1997年起,我们开始把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应用于思想史研究之中。与本书中篇用关键词统计分析研究某一组关键词所代表的观念化的论文不同,本文侧重于分析文献中对事件的记录,探讨研究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与观念互的方法。学术界公认《新青年》知识群思想的迁,可以作为五四新知识分子放弃自由主义的典型,那么,据上述必须用反映普遍观念迁的文本来界定观念史图像中的事件这一原则,我们选择了《新青年》中被记录的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并考察了“数据库”中《新青年》提及的主要历史事件,然再分析当时人们对事件的评价及其如何与观念互,以画事件如何影响观念迁的历史图像。

(43 / 82)
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出书版)

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出书版)

作者:金观涛/刘青峰 类型:衍生同人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