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与傅斯年(试读本)1-52章最新章节列表_在线阅读无广告_岳南

时间:2017-11-13 19:46 /衍生同人 / 编辑:李飞
主人公叫傅斯年,陈寅恪,胡适的小说是《陈寅恪与傅斯年(试读本)》,这本小说的作者是岳南写的一本铁血、淡定、群穿风格的小说,内容主要讲述:Bowen)负责转移,林迈克参与了转移工作,并把头盖骨暂存燕园。当珍珠港事件爆发时,林迈克比其他燕大狡...

陈寅恪与傅斯年(试读本)

作品字数:约40.8万字

作品篇幅:中长篇

更新时间:2018-04-16T10:51:29

《陈寅恪与傅斯年(试读本)》在线阅读

《陈寅恪与傅斯年(试读本)》第33篇

Bowen)负责转移,林迈克参与了转移工作,并把头盖骨暂存燕园。当珍珠港事件爆发时,林迈克比其他燕大授更早地得到了消息,并据美国驻华大使馆的指令,把头盖骨放于车中,赶在本人入燕大之,驾车冲出校园,直驶离北平城约70公里的北郊螺寺秘密埋藏。自此,“北京人”神秘消失,至今未能面世。(2000年4月3,采访何振明记录)

【3】【5】【6】【8】【44】【50】【58】【59】【69】《致傅斯年》,载《陈寅恪集·书信集》,陈美延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

【4】《吴宓记》,第二册,吴学昭整理、注释,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见1919年9月8条,此乃吴宓引用陈寅恪旧语。Honest

means of

living,即“谋生正”。

【7】《傅斯年全集》,第六卷,欧阳哲生主编,湖南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9】【10】【11】【35】《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陈美延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

【12】《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13】

《陈寅恪集·寒柳堂集》,陈美延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曹冲(196—208),字仓,曹子,谥邓哀王。“称象”故事见《三国志·魏志》卷二十。其文曰:“邓哀王冲,字仓。少聪察歧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知其斤量,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按此文所言,曹之子曹冲聪明过人,在群臣不知如何称大象重量的情况下,年仅五六岁的他提议把大象拉到船上,用刀刻下至船的痕迹,而将大象拉出,复用石块等物填船,在达到刻痕之时止,分别称石块等物的重量,加在一起就是象之重量。这个方法被现代一些中学课本称为阿基米德定律即浮原理。据“曹冲称象”的故事,英国学者李约瑟在1962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中国人在公元200年左右已知浮原理,并借浮称量。

对这个传奇故事,陈寅恪通过考证认为是从国外输入的,并举《杂藏经》卷一“叶老国录”之故事以佐证:“天神又问:此大象有几斤?而群臣共议,无能知者。亦募国内,复不能知。大臣问言: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画齐船,审遣几许,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没齐画,则知斤两。即以此智以答天神。”据此记载,虽然此经乃北魏时译成,但此传说“仅凭述,亦得辗转流传至于中土,遂附会为仓之事,以见其智”。(陈寅恪语)那么,何以“称象”不能在曹冲上发生呢?这是因为不于史实,人早已察知。陈寅恪指出,清人梁章钜《三国志旁证》云:“何焯曰:孙策以建安五年,时孙权初统事,至建安十五年权遣步骘为史,士燮率兄奉承节度,此或能致巨象,而仓已于建安十三年歉寺矣,知此事妄饰也。置刻船,疑算术中本有此法。”

另据陈寅恪考证,汉代中土已无象,而曹冲殇于献帝建安十三年五月,年十三。孙权在建安十三年赤之战只领有江东六郡,现在江浙与江西、安徽的一部分,在建安五年也就是曹冲“五六岁”时只是“会稽太守”,哪里有“象”可以给曹?何焯曾推测中国古算书里原有此法,陈寅恪则从佛经里找到这一故事的来源。陈氏认为:“但象为南方之,非曹氏境内所能有,不得不取其事与孙权贡献事混成一谈,以文饰之,此比较文学之通例也。”另梁氏《三国志旁证》又云:“邵晋涵曰:《能改斋漫录》引《符子》所载燕昭王大豕,命官浮而量之事,已在其。”对这一说法,陈寅恪未予讨论,但以何邵两人“皆未得其出处也”,故宋代人之记载也是本于佛经故事。

当然,陈寅恪所考只是“曹冲称象”的故事来源,并未否定中国人很早就懂得浮原理,或者是与阿基米德定律方法相同的“等量替换法”这一智慧的应用。虽然阿基米德定律于公元200年以已经发现,过了1800多年,即1627年才作为一门科学理论传入中国。这部书的名字《远西奇器图说录最》,又名《奇器图说》,由德国耶稣会士邓玉函(Johann

Terrenz,

1576—1630)译、王徵(1571—1644)笔述绘图,于1627年在华出版发行。该书是第一部系统地以中文介绍西方机械的专著。

邓玉函1576年生于德国南方城市康斯坦茨主区一律师家,及,先入纽堡附近阿尔特夫大学学习医学,就读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并与著名科学巨人伽利略相识,来与伽利略同属于罗马林瑟学院(Accademia

dei

Lincei)院士。邓玉函对当时西方科学技术最沿的成就了如指掌。1621年,中国农历辛酉年,生肖年,为明朝熹宗天启元年、金太祖天命六年,邓玉函率22名传士,携带7000多部书籍来华。

来到中国,邓玉函逐渐意识到天朝科技已远远落于西方了,于是背弃原来来华传的初衷,立志传播科学技术,并毛遂自荐帮助崇祯皇帝修历,同时大传播天文及医学知识。他与中国官吏学者王徵共同作,于天启七年正月(1627年2月或3月)完成了《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三卷。同年,王徵补扬州推官,七月《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与《诸器图说》刻于扬州。他们把当时欧洲最先的机械学基础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传授给中国人。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第一卷介绍重学与艺以及比重等基本概念;第二卷介绍杠杆、轴、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原理;第三卷介绍各种较复杂的实用机械,如起重机械、提机械、风车、泵等。书中介绍的主要为平行的平衡问题,或即重的平衡问题,因而这本书将所涉及的学问称为重学。而如何利用这些学问节省,则属于艺。在该著第三卷最十页中,作者介绍了当时西方最为先的一种“人双缸活塞式雅利谁泵”灭火器。其中,有铳图四幅,且详地介绍了铳的制作、使用和能。在该著的序言中,王徵说:“《奇器图说》,乃远西诸儒携来彼中图书,此其七千余部中之一支。就一支中,此特其千百之什一耳。”又说:“私窃向往曰:‘嗟乎!此等奇器,何缘得当吾世而一睹之哉?’丙寅(1626)冬,余补铨如都。会龙精华(龙华民)、邓函璞、汤未(汤若望)三先生以候旨修历,寓旧邸中。余得朝夕晤请,益甚欢也。暇,因述《外纪》所载质之,三先生笑而唯唯。且曰:‘诸器甚多,悉著图说,见在可览也,奚敢妄!’余亟索观,简帙不一。第专属奇器之图之说者,不下千百余种。”并说:“令人心花开,亟请译以中字。”

该书刊行,引起中国朝学习、借鉴西方工程技术的兴趣,相关著作的翻译逐年增加。至清末,有传士加入的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机构都行译书工作,大量西方科技著作翻译出版,使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以所未有之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

1627年《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一书的出版,是西方科技引入中国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中国人很早的时候就知利用浮的方法亦属可能。如《墨经》曾对浮原理有过探索:“刑(形)之大,其沉也,说在衡。”意为:形大的物,在中沉下的部分,是因为物的重量被的浮所平衡。

又如台湾学者刘广定认为秦汉之际编成的《考工记》一书,其“输入”一节中叙述做车之法,有“辐必齐,平沉必均”及“之,以眠其平沉之均也”的句子(刘广定,载台北《治学研究》,第十七卷第一期,1999年)。车必须整均匀,转效果才好。知把木制车放在里,由其浮沉的审遣来判断是否已匀称,证明那时的中国人已经了解并将浮原理应用于生活的实践中了。

【14】《三国志·魏志》原文曰:“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饮其沸散,须臾如醉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断肠湔洗,缝,四五差,不,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15】【25】【28】【31】劳榦《忆陈寅恪先生》,载台北《传记文学》,第十七卷第三期,1970年9月。

【16】【17】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一本第二分册,1930年6月。转引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陈美延编,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出版。

【18】《陈寅恪集·寒柳堂集》,陈美延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

【19】《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王永兴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20】 【21】

《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载《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陈美延编,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出版。元裕之、危太朴、钱受之、万季,即元好问、危素、钱谦益、万斯同。

【22】《三国志·武帝纪》,转引自《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23】《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陈美延编,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出版。

【24】【26】参见《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27】《仰望陈寅恪》,蔡鸿生著,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

【29】周一良《纪念陈寅恪先生》,载《纪念陈寅恪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30】周一良《向陈先生请罪》,载《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胡守为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陈寅恪清华时代的子、于哈佛大学的杨联陞于1970年回忆说,自己“来美留学之,曾于1946年4月19与周一良兄(当时青年学人中最有希望传先生钵者)同随赵元任先生夫,到纽约卜汝克临二十六号码头泊之舟中,探望先生”。(见杨联陞《陈寅恪先生隋唐史第一讲笔记》,载台北《传记文学》,第十六卷第三期,1970年3月。下文有详述)惜周一良终未成气候,且因“文化大革命”期间加入江青组织的北大、清华“梁效”写作班子,被陈氏看作“曲学阿世”的人物。周一良有《向陈先生请罪》《毕竟是书生》等文章和专著,对自己的“曲学阿世”于辩解中有所悔,并祈九泉之下的陈寅恪予以宽恕。

【32】《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二二,1944年出版。转引自《陈寅恪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美延编,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出版。

【33】《陈垣明季滇黔佛考序》,载《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陈美延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

【34】【37】【38】【40】【41】【42】《陈寅恪集·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美延编,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出版。

【36】《李德裕贬年月及归葬传说辨证》,载《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陈美延编,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出版。

【39】“风骨伟岸,目瞬如电”,语出《宋史·韩世忠传》。

【43】陈哲三《陈寅恪先生轶事及其著作》,载台北《传记文学》,第十六卷第三期,1970年3月。

【45】

【49】石泉、李涵《追忆先师寅恪先生》,载《纪念陈寅恪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46】雍国泰《我所知的陈寅恪先生》,载《南方周末》,2004年5月6

【47】王钟翰《陈寅恪先生杂记》,载《纪念陈寅恪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48】《吴宓与陈寅恪》,吴学昭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51】《致傅斯年》,载《陈寅恪集·书信集》,陈美延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陈氏所说的王天木,即王振铎(1911—1992),字天木,中国博物馆学家、中国古代科技史学家。河北省保定市人。1936年秋任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特邀编辑。1937年7月受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委托研制古代科技模型,留聘于上海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1938年受聘于昆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9年任国立中央博物院专门设计委员。1949年获国立中央研究院人文科学奖杨铨(杏佛)奖金。新中国成立,先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文物博物馆研究所副所,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顾问等职。在文物、博物馆工作中,王氏研究复原了指南车、记里鼓车、候风地仪、运仪象台等百余种古代科技模型,分别收藏陈列于中央、地方及国外的博物馆中。另发表、出版相关论文与论文集《科技考古论丛》等。

蒋大沂(1904—1981),江苏苏州人。1930年毕业于上海持志大学国学系,同年椿参加考古学家卫聚贤主持的南京栖霞山六朝墓发掘,个人兴趣遂由考据转向考古,随自发在江、浙、沪、皖各地从事田考古调查。1935年考察常州淹城古文化遗址,9月参与上海金山卫戚家墩古文化遗址踏勘,11月任上海市博物馆筹备处事。1937年上海市博物馆试行开放升任研究员。1940年5月到次年10月为浙西昭明馆副馆、天目书院导师。入蜀任成都华西大学讲师、副授、研究员。1946年椿应上海市立博物馆杨宽之请,返沪任艺术部主任。国民与傅斯年等人流落台湾,蒋大沂与史语所彻底绝缘,终未跨史语所门槛。历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陈列部主任、上海同济大学副授、华东文化部文物科科、上海博物馆地方历史研究部暨陈列部主任等职。蒋氏在学术上对青铜器和古文字研究有一定成就。

【52】《致陈垣》,载《陈寅恪集·书信集》,陈美延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

(33 / 52)
陈寅恪与傅斯年(试读本)

陈寅恪与傅斯年(试读本)

作者:岳南 类型:衍生同人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