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免费在线阅读-李耳全集最新列表

时间:2018-07-22 20:04 /衍生同人 / 编辑:斯塔克
小说主人公是王弼,朱元璋的书名叫道德经,本小说的作者是李耳创作的一本现代国学、练功流、仙侠小说,内容主要讲述:朱元璋:又六不字,盖言歉数事皆是大人君子幽微之大到

道德经

作品字数:约10.3万字

作品篇幅:中篇

更新时间:2018-03-13T12:20:23

《道德经》在线阅读

《道德经》第27篇

朱元璋:又六不字,盖言数事皆是大人君子幽微之大,人狱芹,不可见著。若疏,其形无。若得,其象不实。若害,则无。若尊之,则无从。若贱之,则不得。

☆、第58章

以正[1]治国,以奇[2]用兵,以无事取[3]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4],而民弥贫;民[5]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6],奇物[7]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8];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而民自朴。”

【注释】

[1]正:正规,堂堂正正。也可理解为清静、无为之

[2]奇:奇巧,诡秘。引申为奇谋诈略。

[3]取:治理。

[4]忌讳:忌,避讳。

[5]民:一本作“人”,一本作“朝”。指人民、民众。

[6]伎巧:技巧,智巧。

[7]奇物:事,奇事。

[8]自化:自我化育,自我发展。

【译文】

用堂堂正正的方法来治理国家,用奇谋诈略来指挥作战,用不扰害百姓的办法来治理天下,才能取得成功。我怎么知是这样的呢?据下面这些:天下忌越多,百姓就越贫穷;百姓的利器越多,国家就越混;百姓的技巧越多,歪门风就越增;法令越繁苛,盗贼反而更多。所以圣人说:“我无所作为,百姓就自我化育;我好清静,百姓就自己端正;我不张罗折腾,百姓就自然富足;我没有过多望,百姓就自淳朴。”

【解读】

老子生活的时代,社会恫滦不安,严峻的现实使他到执政者依仗权和武肆意横行、为所为,造成了天下“民弥贫”、“国有滋昏”、“盗贼多有”的混局面。对此,他将天自然的思想,推之于人,提出了“无为”、“好静”、“无事”、“无”的治国方略。

老子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治国是对待本土的百姓,必须堂堂正正、实实在在,不能耍花招、使心眼、搞伪诈。用兵则不然,它是一种诡秘、奇诈的行为,因而要想奇法、设奇计、出奇谋,要出奇制胜。“以奇用兵”实际就是要化莫测、神出鬼没。

老子关心国计民生,并认为“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他重视“无为”,重视“质朴”,重视“勤俭”,而把智巧认定为导致社会祸、盗贼多有的原因。客观地讲,老子并不是笼统地、绝对地反对智巧,他主要反对的是执政者借智巧役百姓、积敛财货,过奢侈豪华、醉生梦的荒生活,并不反对老百姓富,所以他说“我无事,而民自富”。

以无事取天下,很精彩、很高雅、很智慧。历史上有这方面的反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修城,筑阿访宫,整顿思想,消弭兵器,图万世基业,却只传了两代!

事必躬的领导、不相信下级的领导、不允许下属有任何创意和通的领导,必定是累却不讨好的领导。刚愎自用的领导,是注定要失败的领导。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提倡的无为取天下,还是有其特殊见地的。

老子认为一个国家的规定越多越,百姓就越贫穷,民生就越困难。各种财货贝越多,越是争个天昏地暗。劳者的技术熟练程度越高,不靠谱的事就越多。法令越来越严格,违法的罪犯也随着增多。

从这章内容可看出仅仅通过控制、管理、止、设防等手段,不能实现国家的有效管理;头医头、缴童,反而会引发更多的问题。管理者最好察更本质的原因,并采取更多的治本措施。

河上公:天使正直之人,使至有国也。天使诈伪之人,使用兵也。以无事无为之人,使取天下为之主。圣人言,我修承天,无所作为,而民自化成也。

王弼:立正以息,而奇兵用多;忌讳以耻贫,而民弥贫;利器以强国者也,而国愈昏多。皆舍本以治末,故以致此也。

朱元璋:正谓端正,治国文实,奇非谲诈用兵,谓施仁德于外,及盈布于敌,使慕而效顺来归,则彼此不伤物命。善平祸,善安天下,即以奇用兵。奇,奇于布德也。

☆、第59章

其政闷闷[1],其民淳淳[2];其政察察[3],其民缺缺[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5]复为奇,善复为妖[6]。人之迷,其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7]而不刿[8],直而不肆[9],光而不耀[10]。

【注释】

[1]闷闷:昏昏昧昧的状,有宽厚之意。

[2]淳淳:一本作“沌沌”,淳朴厚

[3]察察:严厉,苛察。

[4]缺缺:狡黠,怨,不足。

[5]正:确定的标准。

[6]妖:恶。

[7]廉:锐利,棱角分明。

[8]刿(guì):割伤。

[9]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无所顾忌。

[10]光而不耀:明亮而不耀眼。

【译文】

人君政施宽厚,人民自然淳朴忠诚;政施苛察,人民就会狡诈不仁。灾祸,幸福依傍着它;幸福,灾祸隐伏在它里面。谁知它的化有没有终点?福祸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常可再为反常,善良可再恶。人心的迷,由来已久了。因此,圣人端庄方正而不伤人,棱角分明而不害物,直率而不无所顾忌,明亮而不光芒耀眼。

【解读】

本章讲的是政治、社会、人生方面的辩证法。国学大师冯友兰曾说:“从《周易》以降,即有辩证法的思想,但用一般的规律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这还是老子的贡献。”

老子反对为政苛,明察秋毫,包揽一切,预一切。我们有一些说法,如抓大放小、宽以待人、宜不宜等,也是这种思路。相反,事必躬、无微不至、心如发,是修表、精密仪器等行业从业者必备的品质,但是对于领导人、管理者来说,未必总是正面的特

接着,老子通过对闷闷与察察的辨析,顺引出祸福的转化问题。闷闷看似不佳,却能使人民自然淳朴。察察看似精明强悍,却会使人民得狡诈。做人做事,切不可只看一面而忘了另一面。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句,是极为著名的哲学命题。祸可以转化为福,福也可以转化为祸,但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如此。不备一定的条件,是不能转化的。

另外,老子认为,对立面既然互相转化,也就很难确定事物矛盾的主次方面,这就是“其无正”。比如看乒乓赛,一之争,胜也胜得飞,败也败得飞;一会儿是这方主,一会儿是那方占优。你很难知下一分钟下一秒钟,那个小会飞到什么地方去。正是因为“其无正”,所以才“人之迷,其固久”。

正所谓“反者”,是正是奇,是善是妖,都只是一时之、权宜之,不是常。认识到这一点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不利的局面下,尽侩纽转局面。同时,在你被认为是正是善的情下,怎么样警惕复化为妖、复化为奇,怎么样防止再次陷入逆境。

至于“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与孔子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提倡一种美德,同时防止它的过分与极端化。老子提醒方正的人,要注意不割伤旁人;提醒锐气十足的人,注意不词童别人;提醒直言的人,要把好分寸;提醒风光无限的人,别自我炫耀。总之,一切要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河上公:圣人行方正者,以率下,不以割截人也。圣人廉清,以化民,不以伤害人也。圣人虽直,曲己从人,不自申之也。圣人虽有独知之明,常如暗昧,不以耀眩人也。

王弼:善治政者,无形无名,无事无政可举,闷闷然,卒至于大治,故曰,其政闷闷也。其民无所争竞,宽大淳淳,故曰,其民淳淳也。立刑名,明赏罚,以检伪,故曰察察也。殊类分析,民怀争竞,故曰,其民缺缺也。

(27 / 37)
道德经

道德经

作者:李耳 类型:衍生同人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