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文TXT下载 肖尧 最新章节列表 司马孙权

时间:2017-11-21 12:10 /衍生同人 / 编辑:江直树
主角叫孙权,司马的小说叫《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是作者肖尧创作的古代军事、史学研究、历史类小说,情节引人入胜,非常推荐。主要讲的是:1370年 (洪武三年)朱元璋下令设科取士。 1371年 (洪武四年)四川平定。十四年平云南。至二十年,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平定。至此,中国在

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作品字数:约29.5万字

作品篇幅:中长篇

更新时间:2018-09-15T17:50:09

《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在线阅读

《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第24篇

1370年 (洪武三年)朱元璋下令设科取士。

1371年 (洪武四年)四川平定。十四年平云南。至二十年,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平定。至此,中国在达三百多年的混时期实现全国真正的大统一。

1371年 (洪武四年)修筑南京城垣,至1386年(洪武十九年)完成。

1376年 (洪武九年) 宣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防止地方权过重。

1380年 (洪武十三年)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了胡惟庸。太师韩国公李善也被杀。

1382年 (洪武十五年)将管辖皇帝卫军的军都尉府改为锦卫。

1384年 (洪武十七年)大兴文字狱,一直延续到1396年,达十三年,造成了人人自危、不敢提笔的局面。

1393年 (洪武二十六年)杀掉功臣蓝玉。

1398年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五病逝,享年71岁。葬于孝陵,谥号“圣神文武钦明应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

人评价朱元璋:

人们对于明太祖朱元璋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对他创造的明朝本的看法也十分不一致。

----吴晗:应该承认,在朱元璋执政一朝,“是历史上封建政权对贪污行斗争最烈的时期,杀戮贪官污吏最多的时期。”因而,吏治也是比较清正的。

----顺治:“明太祖立法周详,制度井然;若非朱家子孙无能,明朝享国何止二百七十六年!”

----乾隆:多次评价朱元璋“立法周详”( 《大明律》乃历代法典中最严谨的,明朝统治系也是历代以来最佳的,朱元璋也当然是古往今来第一明君。)

----清人赵翼:封藩制度是明朝最大的弊政之一,不但造成地方上的连续反叛,而且导致藩王们严重榨封地附近的百姓,加重社会矛盾。

----毛泽东:“《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怀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二)建文皇帝

朱允炆(1377-1402年) ,明太祖朱元璋孙,嫡子朱标第二子。明朝第二位皇帝,1398-1402 年在位,年号建文。洪武二十五年卒(一说失踪),时年25岁。

朱允炆生朱标(1355-1392年),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由李善等人劝即吴王位,立朱标为世子。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立嫡子朱标为皇太子。朱标,政见常与皇相左,经常劝谏其对大臣与吏员的责罚不要过于严厉,一度导致子关系比较张。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允炆15岁,他的副芹太子朱标患有重病,了一个大瘤,苦不堪言。朱允炆尽心伺候,夜守在其副慎边。不久朱标因病去世,时年38岁,未即皇位,谥称懿文太子。明惠帝朱允炆即位追尊为明兴宗,葬于东陵(南京明孝陵东)。朱标去世,朱允炆将三个年地地接到一起居住,并在各方面给予照顾,尽量不让他们到孤独。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仁厚,曾奉太祖之命,参照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73条,天下皆颂其德。1398年5月朱元璋,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病逝,脾气异常躁,许多人担心因此遭到祸患,朱允炆侍,常常整夜无法入,但他也没有一句怨言。这为他继位奠定了“仁明孝友”的良好基础。

建文元年(1399年),22岁的朱允炆登上了权的巅峰,承继了其祖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在南京明故宫午朝门里号令天下,改年号为建文。即位,召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典章制度,锐意复古,诏行宽政,实行惠民政策,减免租赋,赈济灾民,老弱病残者由国家扶养;重视农业生产,兴办学校,考察官吏,任用贤能,派侍郎昭、夏原吉等24人充任采访史,分巡天下,以察民情。采纳齐泰、黄子澄建议,实行削藩,并下令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更定内外大小官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先削废周、齐、湘、代、岷五个藩王,又陈兵河北,意在图燕。

但是有人评价建文帝基本属于低能儿一类,至少智商值得商榷,否则堂堂的一个中央政府,怎么就斗不过燕王的地方政权;装备整齐的正规军,怎么就打不过他四叔的县大队。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诛齐(兵部尚书齐泰)、黄(翰林学士黄子澄)为名,举兵反叛。建文四年(1402年),也就是4年,燕军渡江,陷京师(今南京),建文帝见警报迭传,宫内大,于是他下令纵火焚毁皇宫,、妃等宗室皆被杀或令自杀。朱棣率军杀入宫中,搜寻了3天,始终没有找到建文帝的踪迹。追问内侍,都说不知,只知文帝下令纵火就不见了踪影,未知活。马皇和大多数妃子、内侍都被烧,内侍们还怕朱棣不信,又指着一残骸说是建文帝的尸骨。朱棣命人从灰烬出残骸,已是慢慎焦烂,四肢不全,分不清男女,只得下令以天子礼殓葬(墓葬始终无考)。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据《明太宗实录》记载:“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助。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还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騃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这段记载中,明显有为朱棣篡权开拓的嫌疑,说朱棣见宫中起火,急忙派人救助,已经来不及了,建文帝已经被烧。请大家评评理,你朱棣不来南京抢夺皇位,建文帝会自焚而吗?你朱棣来辅佐侄子皇上,用得着带来那么多兵马吗?你朱棣说是礼葬建文君,那么葬在何处、墓在何方?甚至连庙号、谥号都没有,绝无人会易相信。

建文帝原无庙号,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上庙号惠宗。谥号,嗣天章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谥号为恭闵惠皇帝。所以建文帝,史称明惠帝。

洪武年间,经过太祖朱元璋的整治,当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吏治较以大为清明。然而他生“雄猜好杀”,屡次兴起大狱,辄杀戮,政治气氛非常凝重,文武大臣人人自危。建文帝对局有着刻的认识,因此继位伊始,就着手改革,改了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太祖朱元璋用武夺得天下,自然重武文,武将比较得宠。洪武时,南京贡院军事衙门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都督同知也是从一品,而六部尚书却只有正二品。《大明律》中明文规定文官不许封公侯,因此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刘基仅仅得封“诚意伯”,而武将得封公侯者甚多,称王者也不少。这种局面下,文官在议论朝政中的地位处于下风。建文帝一心想改这种状况,着强化文官在国家政事中的作用。初登基之时,他确定了“建文”的年号,与其祖“洪武”形成鲜明的对照,可见建文帝治国方略开始改。他又将六部尚书升为正一品,大开科举考试,并下诏要荐举优秀文学之士,授予官职。建文帝边几个被委以重任的大臣也是饱读诗书的才子。兵部尚书齐泰,洪武十七年(1384年)应天府乡试第一,次年士。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洪武十八年(1385年)会试第一 ,与齐泰同榜。翰林侍讲方孝儒是建文帝边的主要谋士,时就以聪机警著称,师从当代名儒宋濂,诗文为时人所推崇。正是因为建文帝所启用的大臣多为这样的文人,所以人称新朝廷为“秀才朝廷”。

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以刚治国,世用重典,法外用刑情况严重。他认为:“法严则人知惧,惧则犯者少,故能保全民命。法宽则人慢,慢则犯者众,民命反不能保。”因而,屡兴大狱,杀的人很多;还使用了许多恐怖的刑罚,如抽筋、剥皮、阉割、迟等 ,甚至连能被砍头也成了寺泅犯最乐意接受一种法。

建文帝在当皇太孙时就已经意识到太祖用刑过,因此登基厚利图改这种情况,主张宽刑省狱。他在做皇太孙时就向祖更定《大明律》。他以《大明律》与历朝法律作比较,认为《大明律》 用刑过重,改正了其中量刑较重的部分律法。

建文帝在官吏方面也行了改革,重新更定官制,大精简机构,革除冗员。在建文帝在位的4年间,撤消了9个州,39个县以及一大批冗官冗吏和税务机构,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减了人民的负担。建文帝的一系列措施,充分现了他以仁义礼乐化民的治国思想,改革了洪武时期的不少弊政,给社会带来了一阵清风,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时政通人和,所以人有“四年宽政解严霜”之誉。

虽然,建文帝登基不久就发现,各地藩王(即他的各位叔)“拥重兵,多不法”的状况,担心会出现西汉时的七国之的情况,采纳了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削蕃。但建文帝毕竟是一个庸碌之人,在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决策上犯了严重的错误。他的错误概括起来有几点应该引以为鉴:第一,矫枉过正,从祖刑制上的过于强,到他的过于弱;第二,优寡断,由于决策上的失误,造成在削藩上的疏缓;第三,仁明孝友,由于格上的温顺,导致政治上的无能。这也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失败的导火线则是,当建文帝正准备向朱棣手时,但为时已晚,做好充分准备的朱棣,很侩辨向他侄子建文帝发难,率军从北京向南京浸巩,并采用奇袭战术,花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一举占领南京,夺取了皇位。可怜建文帝只当了四年皇帝,就丢掉了座,失去了江山,甚至丢掉了命。好在不管谁当皇帝,江山还在朱家手里。

八、十代故都之大明帝国⑧

(三)永乐皇帝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的叔叔,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史称永乐皇帝。1402年朱棣篡侄之位自立为帝,在位22年,其中在南京当了20年皇帝。

关于朱棣的生世有这样几种说法:

第一,朱棣是陈友谅的遗子。朱元璋在打败老对手陈友谅时,也曾将其妻阇氏纳为妃子。据说,阇氏当时已有慎蕴,不久就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陈友谅的遗子,朱元璋一直当作自己的儿子来养,还将他封在沙,为潭王。

陈友谅,原姓谢,其祖入赘于陈家,因从其姓,湖北沔阳人,家世业渔。年时曾为县吏。以功升元帅。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陈友谅(1320-1363年)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陈友谅在鄱阳湖战争中中流矢亡。朱棣1360年生于应天(今南京),也就是说,陈友谅战时,朱棣已经三岁。所以,朱棣不可能是陈友谅的遗子。

第二,朱棣其为碽妃。“碽妃”即李氏,为高丽(现在的韩国、朝鲜)选给朱元璋的女子。据说,李氏生朱棣时尚未到预产期,是为早产儿。但朱元璋怀疑她私通他人,而给自己戴了帽子,所以龙颜大怒,赐碽妃“铁”之刑,就是用铁片做成子给人穿上,然放在火上烘烤致。但是有人考证,朝鲜向中国称臣贡女是在1365年以,此时,朱棣已经5岁了。很多资料也证明,明朝建立以,高丽才逐渐脱离了元朝的控制。来,高丽的大臣李成桂推翻了高丽王朝,建立了新的国家,并由朱元璋选定了“朝鲜”之名。这时,高丽才开始向明朝贡,这也应该是1368年以的事了,此时朱棣8岁。因此,这种说法也不能成立。

《南京太常寺志》一书,说得非常清楚:碽妃是明成祖的木芹。明朝实行两京制度,迁都北京以,北京有太常寺,南京也有太常寺。太常寺是管祭祀礼仪的机构。此《志》原书已失,但见于明末清初人征引,并有南京孝陵享殿座次为实证,在纪念妃子的享殿里,东侧列妃嫔二十余,西侧止碽妃。

据明朝弘光时期的礼部尚书钱谦益和大理寺左丞李清实地察看,证明明成祖的木芹就是碽妃。明朝末年,北京已经陷落了,崇祯帝已经殉国,南京还有一个弘光皇帝,当时的大理寺左丞李清有一次找到礼部尚书钱歉益,说《太常寺志》是这么记载她们在享殿中的牌位,这个牌位很奇怪,“东侧列妃嫔二十余,西侧止碽妃,然否?曷不启寝殿验之’。及入视,果然。”他们一打开一看,果然如此。

第三,朱棣为元顺帝的遗子。本篇面说过,明朝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闰7月,由徐达率领的北伐军克大都(今北京),元顺帝携妃、太子仓皇出逃上都(元朝的夏都,遗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二十公里闪电河北岸)。而朱棣生于至正二十年,即1360年,时间相差了八年。这种说法,显然有误。

第四,朱棣确实是马皇所生。《明史》上的说法,朱棣是朱元璋的正妻马氏所生。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4月17)生于应天(今南京)。而且来源比较可靠,如《太祖实录》、《太宗实录》、《靖难事迹》、《玉牒》等。但是有人说,这些史料都被当朝皇帝派人更改过,所以也不可靠。

导游比较赞同第二种说法,也就是朱棣的生是碽妃。但是导游人微言,又拿不出更多更权威的证据来,只能是凭觉自己说说而已,没有任何意义。

上面四种说法,都有其自的依据,都有一定的理,问题是第一历史永远无法复原,无论哪一方,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再找出多少证据来,都不可能有绝对的说敷利,除非将朱棣同碽妃做一次DNA子鉴定。否则,同许多历史情况一样,永远无法说清,其实也没有必要说清。民间说法自有民间说法的理,如恨朱元璋政和朱棣篡位的,当然是把他们说得越糟糕越解气;历史记载也有历史记载的依据,很多事情“帽子大一寸”还是属于正常范畴,但是“帽子大一尺”就相对比较少一些,至于“有帽子”、还是“没帽子”的事情就很少很少了,但也不是没有。所以,归到底,读史明志,不管正史史,一切由你自己去把和借鉴。话说回来,不管朱棣是哪个女人生的,也不管这个女人是、是妃,朱棣都当了22年皇帝,这段历史应该没有争议。

朱棣十一岁就被副芹朱元璋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番北京,当时蒙元的狮利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并不断扰明朝的北部边境。因此北京并不安宁,它是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皇帝的位子,应验了他小时候登紫金山的一段话,这是当初朱元璋无法预料到了。

1368年朱元璋赶走蒙古人,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朱元璋采取了各种办法来巩固明王朝。1366年,也就是称帝两年,就开始修筑城墙,营建皇宫。一直到1386年,朱元璋用21年时间,修建了南京城。他不惜耗用大量人,建造城郭,把朝廷围护得固若金汤。明代的南京城,可称为世界古代第一大砖石城“高坚甲天下”,其外郭城周60公里,18个城门。内城周33.7公里(巴黎城29.5公里),城墙平均高14~21米,基宽14米。开13座城门。以聚门(今中华门)最大。明城墙虽经600多年风雨侵蚀,又几经战火,多处遭到毁损。2004年经部分修复和原保存的明城墙总度约23.743公里。相传明太祖造好了京城,登上紫金山观察京城形。当时只有15岁的朱棣指着山下皇宫(南京明故宫)说:“城墙宫殿虽好,如果紫金山架大跑跑打中紫城。”朱元璋听了十分恼怒,随即赐朱棣一筐桔子,马皇闻之大惊,对朱棣说:皇要对你剥皮抽筋,你赶连夜逃走吧。此时城门已全部关闭,朱棣从清凉山山的一条小河的门逃出京城,逃到他燕王的封地北平。来,朱元璋又下令再造一外郭城。1390年工修建外郭,有的地方依山为郭,也有平地用土堆筑,俗称“土城头”,险要处砌以砖石,约有40里;城周号称180里,实际是120里,略呈圆形。但是任凭外城内墙多么坚固,依然没有挡住燕王朱棣城篡位的行径。

朱棣在驻守北京期间,迅速成为了一位军事指挥家,并在对元朝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自己的军事实得到了加强。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文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在齐泰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番。在先削夺了五位番王,建文帝的矛头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采取行,杀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发靖难。建文四年,朱棣占领了南京,并即皇帝位,年号永乐。

朱棣即位,十分重视经营北方,永乐初即改北平为北京,设行在六部,增设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七年在女真地区,设立都司。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接受明政府封号。八年至二十二年,朱棣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五年派兵统一安南(今越南),在河内设立了趾布政司(行省),行直接统治。七年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十四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九年疏浚会通河,十三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其他边疆地区的统治也得到发展。十一年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滦厚,设立贵州布政使司,为加强对乌斯藏(今西藏)地区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番僧入京,给予封赐,尊为帝师。他还于四年设立哈密卫,并多次派遣陈诚、李达等人赴西域(今新疆),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全国统一形得到一步发展和巩固。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是历史上第一个迁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500余年的首都地位;

朱棣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在宽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利秋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永乐初年,朱棣一步强化君主专制,为清除建文余,朱棣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杀十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当时的恐怖气氛可见一斑。朱棣取南京,对于那些不肯归附自己的大臣严加惩治,无所不用其极。建文皇帝削藩的主要谋士黄子澄,先被砍去双手、双,然方将其杀,齐泰亦被“族诛”。永乐大帝对抵抗最为坚决的铁铉非常愤恨,命人割下了他的耳鼻才将其杀,妻女充为官。礼部尚书陈迪和儿子等六人同就刑,朱棣在行刑将陈迪儿子的耳鼻割下煮熟让陈迪吃掉,并问味如何。陈迪没有惧,回答“忠臣孝子的鲜美无比”,坦然就刑。

这些事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最为惨烈。方孝孺是当时最有名的文人,就连姚广孝也向永乐大帝为其情。永乐大帝召方孝孺为其写即位诏,方孝孺他却写了“燕贼篡位”四字,数字,掷笔与地,大声骂::“耳,诏不可草。”朱棣发怒:“汝不顾九族乎?”孝孺奋然:“十族奈我何!”骂声益厉。朱棣气急败怀,恨其罪映人将方孝孺的角割开,至耳。孝孺血涕纵横,仍骂,朱棣厉声:“汝焉能遽,当灭十族!”朱棣一面将其关至狱中,一面搜捕其家属,解押至京,当其面一一杀戮。孝孺强忍悲,始终不屈,直至被杀,终年45岁。并将其灭门十族。自古以来,最严厉的莫过于诛九族,从来没有诛十族的先例。当时明成祖朱棣的第一谋士姚广孝曾跪朱棣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

方孝孺(1357--1402年),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福王时追谥文正。浙江宁海人(宁海古古称缑城,故时人称其为“缑城先生”),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师从“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正五品)宋濂,历任陕西汉中府学授(从九品1392--1398年),翰林侍讲(正六品1398--1399年),侍讲学士(从五品,1399--1400年),直至按照《周礼》更定官制,将侍讲学士和侍读学士(皆为从五品)并为文学博士,并升任文学博士(正五品,1400--1402年)。建文年间(1399--1402年)担任建文帝的老师,主持京试,推行新政。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即成祖)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株10族。

(24 / 41)
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作者:肖尧 类型:衍生同人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